2010年7月7日

『告白』讀後感




告白

作者:湊佳苗
譯者:丁世佳




一位四歲女孩的溺水意外事件,其新聞價值或許可在地方報紙的社會版面占據一小角落,但過不了多久,這則新聞的印象將會被眾人遺忘,失去摯愛的悲慟也僅會殘留給事故者的親人。森口一位單親媽媽的國中教師,獨立撫養著女兒,女兒就像是她的天使,如此的純真可愛,直到某一天,她女兒意外溺死在自己任教學校的游泳池內,就像這世界上任何時刻任何地點可能發生的意外一樣,霎時可能讓人感到一絲憂傷,但本質上卻是平淡無奇。

如果這是一場單純的意外事件,那傷心難過就只有自責不已與悲慟莫名的母親,但這整起事件卻是一個計畫性的謀殺,兇手則是被害者母親的學生,身為被害者母親與學生導師的兩種身分,你會選擇自私的負仇或是無私的原諒。「告白」這書名,恰如其名,每一篇章都是由某人以自身的觀點進行事件與遭遇的告白,老師、殺人兇手、同班同學、溺愛兒子等角色,是非對錯該怎麼界定,怨恨與寬恕又該如何抉擇。

兩百多頁的份量,與單純的事件主軸,卻激起了內心深處的漣漪,不願正視的人性,怨恨、渴望、妒忌、虛榮、從眾、偏見,無時無刻都存在,只是穿上不同的戲服,演出不同的劇本罷了。人性是善或惡,爭論千年卻仍無結果,別人善惡我們不在乎,但多數時間毫無疑問地我們自認為自身的人性是光明的,但事實真是如此嗎,你用以檢驗人性的那把尺,是否律定了呢?

2010年7月5日

『巴斯特的耳朵』讀後感



巴斯特的耳朵
Busters Oron
 
作者:瑪莉亞.恩尼斯坦
譯者:李佳純



在看過網路上對本書的熱烈推薦,以為在閱讀的起初,就能引起興致,但在持續看了五分之一的篇幅後,只感到困惑和煩躁,書的內容到底想傳達些什麼,我無法有任何一絲絲的體會,但仍就斷斷續續的讀著。

漸漸的,某些感觸在心中發了芽,這本書的主軸是,一種讓人不寒而慄的現實與真實的,人們總希望透過愛人或被愛,以獲得救贖或重生,得不到渴望的愛,讓人絕望,但愛的太多太滿,又令人窒息。書中的主角伊娃從小就無法得到母親的愛與認同,無論她如何的努力,只有母親尖酸刻薄的挑剔,彷彿她跟她母親只有一人能活著留在這世上,所以伊娃七歲時就決定殺死她母親。

約翰一個擁有把冰山融化能力的人,時常把愛掛在嘴邊,從他口中所說出的話語,是多麼的真切與不可憾動,但打從底子裡約翰是個懦弱的人,他害怕孤獨,所以他選擇了以他為生活全部的女人作為訂婚對象,但約翰又無法忍受只活在她就是一切生活的世界裡,他害怕並選擇退縮。

伊娃從小冰凍自己情感的人,計畫著對母親的復仇,但偶然的愛情慢慢融化了在她體內的冰塊,讓她感覺到她是值得被愛與擁有愛,就算她母親從沒喜歡過她也無所謂,但讓人無法相信,愛情背叛了她,情人的蜜語就像是利刃,無情的凌遲她,她只得再次冰凍自己的傷口和情感,並把過錯都歸咎於她的母親。

蘇珊,伊娃的女兒,伊娃給她無限的愛,無論女兒如何使的壞,她只是告訴她女兒,她愛她,並請求女兒的原諒,直到伊娃與她女兒的一次聚餐中,她女兒赤裸裸的控訴她母親剝奪了她吵架的能力,因為她知道,無論她如何反抗,母親都會以愛之名,請求她的諒解。

愛還真是讓人難以捉摸,現階段我也無法明瞭愛的意義。或許愛人或被愛,是無法獲得救贖或重生的,因為我們始終是我們自己,愛人或被愛,只是不想承擔後果的藉口,因為把任何後果都推給是愛造成的,是合理的、可接受的。因為愛妳,所以我放棄了,因為你不愛我,所以我要傷害妳折磨妳,愛這字還真是擁有無窮的魅力和威力,到最後,你知道自己為何而愛了嗎??